在海口騎樓老街的修繕上,尊重歷史、精雕細琢的原汁原味成為共識。 劉洋 攝
  中新網海口12月31日電 (記者 王子謙)海口騎樓老街博愛北、水巷口街景街廓整治工程與騎樓集散廣場建設即將完工,參與修繕的專家和工匠暢談修繕的過程和心得,尊重歷史、精雕細琢的原汁原味成為共識。
  海口騎樓老街是國內現今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的騎樓建築,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是歐亞混合風格。2009年6月,騎樓老街被國家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中國曆史文化名街”。
  騎樓老街修繕方案設計團隊負責人、同濟大學建築系主任常青介紹,早在1936年,老一輩著名建築師、同濟大學教授吳景祥即設計了中國最早的現代主義建築作品之一——海口老海關。1992年同濟大學建築系對騎樓老街進行了首次測繪。2010年同濟大學再次對騎樓建築進行系統測繪和調查,取得了中山路街廓的歷史依據,通過實驗室分析對原有建築材料進行了檢測和分析,改良和提升了海南傳統灰塑材料,探索了適當的修繕技術。
  常青說,在海口騎樓歷史街區中,博愛北路和中山路的情況有所不同。中山路在上世紀多次進行修繕粉刷,再造了很多花紋;博愛北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騎樓,後期擾動較少,原始立面花飾等保留較好,因此對這兩條街道的修繕手法就有所區別。
  他介紹,目前對中山路、博愛北路修繕分別代表了國際上在修繕實踐當中的兩個傾向:中山路模式是傾向“整舊如初”:是最初色彩的一種嘗試,試圖恢復到騎樓出現之初呈現的形態;而博愛北路是傾向“整舊如舊”:是騎樓上一次修繕後的形態,以此體現歷史的變化,展現滄桑感。
  他說,在騎樓老街的修繕過程中,對“留”和“新”須恰當把握,建築的商業價值要符合今天的要求,局部需要打通。在新建的旅游集散廣場上,沒有簡單仿古,而是大膽採用簡約線條、大斜線等要素進行設計,橫向風格與縱向肌理和老街整體相符,體現了“新舊共生、和而不同”的理念。
  材料及修複專家,同濟大學歷史建築保護實驗中心主任戴仕炳教授負責研究騎樓建築的材料和顏色,通過研究和歷史資料的梳理,他發現這些建築對於石灰的運用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石灰不僅有傳統意義上的灰、白兩種顏色,而是彩色的。
  戴仕炳介紹,經過對20多棟騎樓窗戶進行顏色分析,逐層剝離後找到了最原始的墨綠色和藍色、淺藍色,據此確定了“墨綠色、藍色、白色”色系和“褐色”色系。不過通過對灰塑面層和原始物證分析也發現,海口騎樓不是特別艷麗,它的色彩基調是“素色為主,局部出彩”。
  戴仕炳說,博愛北路灰塑的顏色有四種到五種,除了通常見到的白色石灰之外,還有淺黃色、黃色裡加鐵黃和黃土,甚至紅色。“一種是把紅土摻進去,一種是把紅磚磨成粉,摻合到石灰中。這兩種紅色有顆粒感有質感,完全不同於塗料。”
  他說,博愛北路騎樓在歷史上不是整齊劃一的顏色,而是多彩的,每棟樓顏色都不一樣,通過剝離的方法騎樓的原始面貌得到了恢復。中山路進行選擇性剝離,在有依據的基礎上盡可能修複,沒有依據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騎樓修繕要有三個原則,修舊如故、減少干預、賦予其生命,修繕是為了把建築的生命延續下去,使價值得到提升。”
  老街修繕在工匠選擇上註重多元化,現場工匠來自海南、廣東、福建、廣西不同地區,這些地區都有騎樓建築的存在。海南工匠潘先良介紹,在修複過程中,他使用的是本地的泥雕工藝,“用傳統方法雕刻,在雕刻刀法和造型面上有特點,雕刻圖案是以花鳥為主。”
  “比如這朵花,先用想象力自己手工畫出來,再畫到牆壁上,然後打鋼釘,用水泥做粗坯,再用紙筋灰光面壓,壓完上顏色,一朵花要很多層次慢慢做出來。”從業20年的福建工匠蔡華利說,他採用當地傳統技法施工,但整體效果會與整體風格統一。
  海口市騎樓辦副主任、海口旅游文化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愛華說,騎樓老街修繕完工後,騎樓辦將組織、專家、工匠等一同編製《海口騎樓建築立面修繕導則》,把運用到修繕上的主要技術、方法、流程和灰塑工藝規範下來,指導未來的修複工作。同時也將深入挖掘整理老字號背後的人文化故事。  (原標題:海口騎樓老街修繕:尊重歷史、原汁原味(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x48lxthj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